小孩子发烧如何治疗与护理最有效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1/6/13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现在正值两季交替时节,而且今年天气本就很异常,忽冷忽热,气温大起大落,从而小孩就很容易就感冒发烧。发烧虽然是一个很常见的症状,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因为发烧而引起的其他疾病也多不胜数。本期,小编就为您搜集整理了关于小孩发烧的详细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学习吧!

  5、宝宝身体的不同部位测量体温

  这取决于测量时用的是哪种体温计。我们可以在宝宝的额头、腋下或耳朵里测量体温,但是尽量不要将体温计插到宝宝的肛门里去测量,一般腋下测量出的温度更准确。看病时告诉医生你的测量方式,以帮助他估计测量结果上的微小差别。

  6、降温

  如果宝宝出现高烧,帮助他降温会使他感觉舒服一些,同时也会降低发生高烧惊撅的危险。

  (1)脱掉衣服,除去尿布。

  (2)用海棉沾温热的水(注意不要用冷水)给宝宝擦身。

  惊撅只持续几秒或十几秒钟,并且很少会对宝宝有长远的影响。但惊撅一旦发生,马上让孩子平卧,若出现呕吐,让他侧卧,排出口内呕吐物,同时呼叫急救车,在医生护理下送往医院。

  7、摸摸宝宝的肚子

  宝宝不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体温,因此需要你仔细观察他。因为婴儿手、脚的体温较低,所以不能很好的反映体温的变化。相反,摸摸宝宝的肚子和颈后,感觉一下他的温度,如果温度较高而且湿呼呼的,你就要为宝宝换一床薄一点的被子,或者减少他的穿着。(不要在宝宝发烧的时候,给他盖很厚的被子,这样只会使他的体温升的更高。)

    8、别盖的太多

  如果你和宝宝同盖一床被子,请注意:温度过高是导致婴儿致死的危险之一。如果你将宝宝面朝上放在儿童床的一角时,你要留心衣服和毯子不要掩住宝宝的脸。

  (1)如果宝宝的房间温度在18度左右,根据宝宝睡觉时所穿衣服的厚薄选择合适的被子或毛毯。

  (2)冷天切勿将宝宝放在暖风口、暖气或火炉旁睡觉。

  (3)冷天当你抱着宝宝从户外进到屋里或车里时,尽快摘掉他的帽子、手套。

  9、检查宝宝的卧室

  宝宝睡觉的房间适宜温度在16-20度之间。用室温计测量一下,看看宝宝的房间温度是否超过20度。

  10、宝宝的体温不能过低

  如果宝宝的体温低于35度,他就有体温过低的危险(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你可以用毛毯把他包起来,抱在怀里,帮助他缓和过来。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体温超过37℃,也会以为孩子发高烧,于是带孩子到医院,要求医生给孩子做检查,但结果却一切正常。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孩子的体温易于波动。感染、环境以及运动等多方面因素,都可使孩子的体温发生变化。孩子体温的升高不一定就是异常,也就是说,体温的升高不一定就是发热。若有短暂的体温波动,但全身状况良好,又没有其他异常表现,家长就不应认为孩子在发烧。这位咨询的母亲就是把孩子在哭闹、吃奶后正常的体温升高误认为发烧了。

  其实,就像我们大人在运动后体温会有所升高一样,小儿哭闹、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动后,体温也会升高。一般情况下,体温不会升得太高,多为37.5℃~38.0℃之间。体温升高是由于哭闹、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动导致肌肉产生了更多的热量。这些原因导致的体温升高,在运动结束后会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也就是说,不能只根据体温作为确定异常的指标。遇到这些情况时,家长可继续观察孩子体温的变化,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宝宝生病10大苗 你要看清

  小孩子发烧怎么办:如何正确判断孩子发烧

  有很多因素都能导致孩子发烧,那么有些看似发烧的症状其实却是伪装,你会正确判断孩子是否发热吗?

  错误的判断

  1、妈妈用手摸一摸孩子的额头和手心,孩子的皮肤发烫,妈妈认为孩子确实是发烧了。

  2、妈妈拿来体温计给孩子测量体温,孩子的体温超过了37℃,妈妈认为孩子生病了。

  正确的判断

  发热是指孩子体温的异常升高,妈妈的手不是体温计,不能准确测量孩子的体温;而孩子的正常腋下体温应为36℃~37℃,只有超过37。4℃才可以认为是发热。所以,上述两种妈妈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但是,孩子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也常常会出现一些波动。例如在傍晚时,孩子的体温往往比清晨时要高一些;孩子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如果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孩子的体温也会升高一些。如果孩子有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他的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它症状和体征,通常也不应该考虑是病态。

推荐阅读:

2岁前的宝宝不宜吃水煮鸡蛋

从奶瓶到筷子 训练宝宝自己吃饭

九种食物新妙用有利宝贝健康

慎!宝宝喝豆浆的九大禁忌


本文来源: http://baby.ew86.com/a/20110613/372469.html

责任编辑:小林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