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杀手直接毁掉孩子自信心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3/3/25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一旦不注意就很容易做错。有些做法肯能会严重伤害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多加注意以下十大行为,以避免对孩子的直接伤害。

  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一旦不注意就很容易做错。有些做法肯能会严重伤害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多加注意以下十大行为,以避免对孩子的直接伤害。

  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一个孩子什么事没做过,只是学习绝不可能成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为轻浮

  正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说:"孩子们从不擅长听长辈们的话,但是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的行为。"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家长如果自己行为上诸多不检点处,平时出言不逊,言语粗俗,习惯于搬弄是非,孩子就会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尊重是正常的。即使,他道理讲得再生动,孩子也不会学会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美国一所孤儿院组织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学生定期来孤儿院给孤儿们以持续一定时间的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的爱抚。结果,孤儿们每次被爱抚后都表现得较为温和。原因就是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很多家长找各种藉口不听孩子说话。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爸妈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我想说的话,他们不肯听!"

  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测定,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可能时时满足他的愿望,无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4.破坏性批评孩子

  破坏性批评是对孩子自尊心无情剥夺。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他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的。反之,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将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今天孩子没有认真做完作业。你对他进行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你就是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击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认真,你一句话他就变成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了!孩子的头脑中留下这样的信息:"妈妈说我是个不认真、没毅力、不爱学习的孩子。"这些对孩子人格的否定评价将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负面的心锚。而另一方面,他会想"我都学习了那么长时间,只玩了一会……"他会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评根本没有起到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么你孩子还有救。因为这表明,他还有自尊心,你伤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这块盾牌来和你对抗。就好像人在打架时急了眼,不管是扫帚还是刀子,拿来就用。我们的孩子的反应也是同样道理,他不管你说的道理对错,随时准备还击。

  当孩子一旦放弃了对抗:"反正你认定我是个撒谎的孩子,那我就撒谎!"说明自尊心已经被伤透了,彻底破罐破摔。没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经无法透过语言的方式来校正他的行为。我们看到有多少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掉,然后又怨天尤人:"他怎么就成了这样的人呢?"难道这样还不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示吗!

  5."人前教子"

  如果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当面批评他的缺点,让他没有反驳的机会,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太多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是正常的。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恶言恶语不用多一次就够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了!


本文来源: http://baby.ew86.com/a/20130325/928441.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笑笑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