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的四种关系
- 2015/2/11 来源:搜狐母婴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每天早上,丸子奶奶做好了早餐,等我们起来享用。很奇怪的是,她自己基本上不和我们一起吃,总是等我么吃完了才用餐。而且,和他们那个年代的老人家一样,遇到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问一句:丸子,你要不要吃呀。这种付出的观念,还是70年代的人才有,如今我们已经完全不需要了。
对此,我既好气有好笑,对奶奶说,现在的生活条件,根本不需要牺牲某一位或几位家庭成员的幸福,去满足另一位或几位家庭成员。她自己觉察之后,也觉得是这样的,但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况,总是把自己摆在付出和次要的地位,而去照顾和谦让其他人――在她的眼中,小丸子以及我和丸子爸爸,都是需要照顾的对象。
其实,我挺理解的。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生人,我们这一代成长中所经历的家庭环境,并非那么优越。我记忆中,经常听到大人说的一句话,就是:只有孩子有出息,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出来!而实际的情况,也的确有很多家长自己宁可吃的差一点,过得差一点,也尽量保证孩子不要受到太多委屈。家庭条件更差一些的,多子女的,甚至要面临哪个孩子继续上学,哪个孩子早点工作的残酷抉择。
历史所造成的悲剧,并不会在某个时期瞬间改变,而是会演变成一种习惯,延续很长时间。所以,我并不能要求丸子奶奶改变“牺牲自己,服务家人”的生活习惯。
而每当丸子奶奶看到类似丸子爸爸和丸子抢一块牛肉吃的情景,总是会无奈地嘀咕两句:就一个孩子,还不让着点,真是大人没个大人样儿。
我以为,这种“我不好,你好”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为孩子牺牲,是上一代父母的烙印。但是,其实也在这一代年轻父母中大量存在,不过,牺牲的方式,从“让孩子吃饱,上学”,升级成了“让孩子吃好,留学”,而父母付出的,则是高价学位房,留学学费,买房基金等等。
这不由得让我思考,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我想,大致分起来,有以下四种关系,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是“我好,你也好”。下下面,我们就聊聊这四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我不好,你好”――父母付出与希望,孩子责任与压力
前时,我看了一部反映日本华人生活的纪录片,叫做《含泪活着》。讲述的是一位父亲,35岁从上海到日本,离开妻子和女儿去日本打拼。因为借了高额外债,被迫做为黑工,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15年的经历。最后,女儿终于考取了纽约大学学医,并成为博士。父亲也从日本回国,和妻子团聚。
如果仅仅从结果上看,这是父母为孩子付出,并取得成功的一个动人故事。但是,付出的代价,是15年间,整个家庭的支离破碎。在这十几年间,他们一家先是分离在中日两国,后来女儿考上美国的大学,则是父亲继续在日本打黑工,母亲在上海,女儿在纽约,分居三地。在这漫长的时光里,父母渐渐老去,孩子长大成人,而他们和父亲从未见过一面。
本文来源: http://baby.ew86.com/a/20150211/1034789.html
情感
保健
养生
心理
保健
疾病
教育
保健
心理
保健
婴儿
幼儿
保健
生活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