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逗小孩喝酒当儿戏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5/5/20 来源:中国育婴网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经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种“逗”实际是一种戏弄。他们把孩子逗得出错,或者惊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们便笑了。

  逗孩子的那些成人并没有恶意,甚至还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但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为孩子不懂大人们的玩笑,他们会当真,成人的“逗”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愤 怒、惊恐、不安、被欺骗、不被尊重,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甚至有的逗玩给孩子带来致命的伤害。
 
  在饭桌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大人拿着筷子在杯子里蘸酒,让孩子舔一舔以表示慈爱,当年纪稍大的小孩啜上一口后,饭桌上的大人们还会不停怂恿:“再来一口!”、“真了不起!”。不过,最近的两起悲剧“广西2岁男孩被灌酒变痴呆(5月18日《当代生活报》)”、“攀枝花2岁男童被灌酒致死(5月16日《华西都市报》)”却给这样的行为敲响了警钟。
 
  幼儿不能喝酒是常识,早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状态报告:酒精和年轻人》就指出,青少年过早饮酒对肝脏、骨骼、内分泌有害。酒精对儿童与青少年大脑的影响更是大,2013年8月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瑞典研究报告证明,在导致患者痴呆的9个影响因素中,酒精中毒的影响最为显着。
 
  然而在中国,不仅大人教唆儿童和青少年喝酒十分普遍,有些家长甚至觉得孩子能喝酒是一种骄傲。攀枝花2岁男童虽然是被父亲的三名朋友灌酒致死,但是其父亲平日就逗着儿子喝酒,在他的影响下,2岁多的儿子已经有近1年的喝酒史,并且还会抽烟。在2014年7月,有媒体曾报道安徽2岁“小酒仙”的事迹,文中写道:“这位不爱牛奶只爱酒的小男孩一瓶啤酒下肚,更是脸不红,心不跳,淡定得和大人一样!”
 
  这样的态度和语气简直令人脊背一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如果儿童做某件事情得到强化,儿童就会从该行为中获得条件性效应,基于这种条件性学习,儿童有可能在未来做出相似行为。如果成年人采用的是这种褒奖甚至炫耀的态度,儿童就可能为了博取大人的表扬而表现自己,而一旦喝酒养成了习惯,可能还会去偷喝。
 

本文来源: http://baby.ew86.com/a/20150520/1104135.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晶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