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能治愈“熊孩子”一“眼”搞定熊孩子
- 2015/12/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眼神是父母与孩子进行的心灵对话,父母一定要仔细地发现孩子眼神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及时给孩子相应的眼神作回报,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
网上曾有一句话火了很久:面对闹心的人,“用眼神杀死你”。所谓眼神杀人,不过是网友吐槽的玩笑话。从心理认知来看,“眼”乃心灵之窗,传递人的情感思绪,“眼神”是一种非语言类沟通方式,具有无形的感化功效。人的眼神威力究竟有多大?最近国外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指出,眼神可能是治愈部分顽劣熊孩子的妙方。而据中国经济网亲子频道了解,在亲子沟通中,眼神交流是家长向孩子传递关爱的重要途径,如果掌握了“眼神育儿”的窍门,对于增进亲子感情大有帮助。
澳大利亚研究称眼神能治愈“熊孩子”
广州日报报道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网站日前登载的研究成果显示,眼神可能是治愈部分顽劣“熊孩子”的妙方。从事这项研究的罗谢勒·伦鲁特(Rhoshel K. Lenroot)教授介绍说,大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偶尔表现出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如乱发脾气、不遵守规则、以惹怒他人为乐等。但少部分孩子的这些顽劣行为可能愈演愈烈,逐渐演变成行为习惯。这种行为失当的病态会对孩子和身边亲人造成严重困扰。
伦鲁特分析说,行为顽劣的“熊孩子”可以分为至少两种类型——暴力型和冷酷型。治疗暴力型孩子有不少办法,比如教导孩子学习控制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帮助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等。但目前人们还没发现治疗冷酷型孩子的办法。
而伦鲁特正在参与的研究已经发现,冷酷型“熊孩子”并不是装酷,而是确实不善于感觉到他人的情绪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这些孩子不太注意人脸上最能表达情绪的部分——眼睛。为此,研究人员指导这类孩子观察别人的眼神,结果这些孩子辨别他人情绪的能力显著提高。伦鲁特认为,眼神疗法有望成为治疗冷酷型“熊孩子”的好办法。
育儿的根本在于“眼神”
“日本育儿之神”内藤寿七郎在其著作《育儿原理》中早已指出,育儿的根本在于“眼神”。
他认为,生后不久的小婴儿即可和人对合视线,达到“心对话”。眼能传神,婴幼儿可以从母亲的眼神得到行为准则,指导自己的行动。孩子是反映父母心灵的镜子。婴儿的心理是母亲心理的复写。母亲不安,婴儿也不安;母亲充满自信,孩子也会心神安定,健康发展。
因此,年轻父母只要怀着温柔的心情去怀抱婴儿,以充满爱的眼神去注视婴儿,这种由眼睛和眼睛的对话产生的“心与心的对话”,对培养婴儿健康的身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6岁儿童“眼神育儿”攻略
美国19世纪著名哲学家劳夫·沃尔多·爱默生曾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心理学家发现在交流中,语言所占比重为7%,声调占了37%,而眼神和肢体动作所占比重却高达56%,其中,眼神是最重要的交流武器。
既然“眼神”的作用这么强大,家长怎么做才能掌握其中的诀窍呢?中国经济网亲子频道精选相关知识,整理出一份针对0-6岁儿童的“眼神育儿”攻略,以供家长参考:
新生儿:建立目光对视接触
“不要以为月子里的宝宝只会睡觉,他们也有眼神和动作。”一位资深月嫂曾说,孩子的智力开发始于眼神交流。
研究发现,婴儿在出生第一个月如果没有与自己的看护人建立起目光对视接触,那么在宝宝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非常不同的行为模式。比如,早期没有目光接触的宝宝通常在社会性发展上较为迟缓,到五六岁时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因此,孩子睡醒时,要努力让孩子接触到大人充满爱意的目光。
妈妈在给孩子喂奶时,应微笑并专注地看着宝宝。婴儿从出生后几个小时开始就能辨认出妈妈的脸部轮廓,并且在辨认了妈妈的面部后,将寻找的中心固定在妈妈的眼睛。这就是为什么妈妈在给宝宝喂奶时,总是发现宝宝边吃边用眼睛直视着自己的眼睛,实际上,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失去这种交流,宝宝吃奶时会频繁转身摇头,甚至烦躁不安。
除给宝宝喂奶以外,妈妈平时也要多与宝宝作对视交流。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妈妈在使用奶瓶给宝宝喂奶时,更应有这种视觉交流。这种视觉交流能在宝宝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对他的智力发育起着催化作用。如果缺乏这种对视交流,宝宝就可能表情冷淡,发育迟缓,长大后性格孤僻,很难与同龄伙伴和睦相处。
不妨经常抱着孩子在家里轻柔走动,并且伴随着语言交流。资深月嫂通常会这么说:“宝宝乖,阿姨带你参观你的家,带你看看玩具。”无数次的重复,只为了让孩子尽快熟悉环境,建立安全感和熟悉感。而当孩子和你四目相对的时候,就是最好的交流时机。一旦扑捉到这样的机会,就要立刻和孩子进行语言的交流,回应孩子的眼神。
婴儿:给孩子微笑的眼神
婴儿出生1个月左右,视网膜已经形成,但中心凹尚未发育成熟,可见距离不会超过40厘米,可见区限于45度,几乎只能见到眼睛正前方。不过,此时他们对于人脸,特别是人眼已有识别能力。此时,婴儿具有进行眼神交流的强烈意愿,相较于脸的其他部位,他们更喜欢盯着人的眼睛看。
本文来源: http://baby.ew86.com/a/20151229/1238025.html
澳大利亚研究称眼神能治愈“熊孩子”
广州日报报道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网站日前登载的研究成果显示,眼神可能是治愈部分顽劣“熊孩子”的妙方。从事这项研究的罗谢勒·伦鲁特(Rhoshel K. Lenroot)教授介绍说,大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偶尔表现出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如乱发脾气、不遵守规则、以惹怒他人为乐等。但少部分孩子的这些顽劣行为可能愈演愈烈,逐渐演变成行为习惯。这种行为失当的病态会对孩子和身边亲人造成严重困扰。
伦鲁特分析说,行为顽劣的“熊孩子”可以分为至少两种类型——暴力型和冷酷型。治疗暴力型孩子有不少办法,比如教导孩子学习控制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帮助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等。但目前人们还没发现治疗冷酷型孩子的办法。
而伦鲁特正在参与的研究已经发现,冷酷型“熊孩子”并不是装酷,而是确实不善于感觉到他人的情绪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这些孩子不太注意人脸上最能表达情绪的部分——眼睛。为此,研究人员指导这类孩子观察别人的眼神,结果这些孩子辨别他人情绪的能力显著提高。伦鲁特认为,眼神疗法有望成为治疗冷酷型“熊孩子”的好办法。
育儿的根本在于“眼神”
“日本育儿之神”内藤寿七郎在其著作《育儿原理》中早已指出,育儿的根本在于“眼神”。
他认为,生后不久的小婴儿即可和人对合视线,达到“心对话”。眼能传神,婴幼儿可以从母亲的眼神得到行为准则,指导自己的行动。孩子是反映父母心灵的镜子。婴儿的心理是母亲心理的复写。母亲不安,婴儿也不安;母亲充满自信,孩子也会心神安定,健康发展。
因此,年轻父母只要怀着温柔的心情去怀抱婴儿,以充满爱的眼神去注视婴儿,这种由眼睛和眼睛的对话产生的“心与心的对话”,对培养婴儿健康的身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6岁儿童“眼神育儿”攻略
美国19世纪著名哲学家劳夫·沃尔多·爱默生曾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心理学家发现在交流中,语言所占比重为7%,声调占了37%,而眼神和肢体动作所占比重却高达56%,其中,眼神是最重要的交流武器。
既然“眼神”的作用这么强大,家长怎么做才能掌握其中的诀窍呢?中国经济网亲子频道精选相关知识,整理出一份针对0-6岁儿童的“眼神育儿”攻略,以供家长参考:
新生儿:建立目光对视接触
“不要以为月子里的宝宝只会睡觉,他们也有眼神和动作。”一位资深月嫂曾说,孩子的智力开发始于眼神交流。
研究发现,婴儿在出生第一个月如果没有与自己的看护人建立起目光对视接触,那么在宝宝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非常不同的行为模式。比如,早期没有目光接触的宝宝通常在社会性发展上较为迟缓,到五六岁时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因此,孩子睡醒时,要努力让孩子接触到大人充满爱意的目光。
妈妈在给孩子喂奶时,应微笑并专注地看着宝宝。婴儿从出生后几个小时开始就能辨认出妈妈的脸部轮廓,并且在辨认了妈妈的面部后,将寻找的中心固定在妈妈的眼睛。这就是为什么妈妈在给宝宝喂奶时,总是发现宝宝边吃边用眼睛直视着自己的眼睛,实际上,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失去这种交流,宝宝吃奶时会频繁转身摇头,甚至烦躁不安。
除给宝宝喂奶以外,妈妈平时也要多与宝宝作对视交流。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妈妈在使用奶瓶给宝宝喂奶时,更应有这种视觉交流。这种视觉交流能在宝宝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对他的智力发育起着催化作用。如果缺乏这种对视交流,宝宝就可能表情冷淡,发育迟缓,长大后性格孤僻,很难与同龄伙伴和睦相处。
不妨经常抱着孩子在家里轻柔走动,并且伴随着语言交流。资深月嫂通常会这么说:“宝宝乖,阿姨带你参观你的家,带你看看玩具。”无数次的重复,只为了让孩子尽快熟悉环境,建立安全感和熟悉感。而当孩子和你四目相对的时候,就是最好的交流时机。一旦扑捉到这样的机会,就要立刻和孩子进行语言的交流,回应孩子的眼神。
婴儿:给孩子微笑的眼神
婴儿出生1个月左右,视网膜已经形成,但中心凹尚未发育成熟,可见距离不会超过40厘米,可见区限于45度,几乎只能见到眼睛正前方。不过,此时他们对于人脸,特别是人眼已有识别能力。此时,婴儿具有进行眼神交流的强烈意愿,相较于脸的其他部位,他们更喜欢盯着人的眼睛看。
本文来源: http://baby.ew86.com/a/20151229/1238025.html
情感
保健
养生
心理
保健
疾病
教育
保健
心理
保健
婴儿
幼儿
保健
生活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