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怎么变成胆小懦弱的?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6/3/11 来源: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有些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胆小懦弱,什么都不敢做,就连一丁点的响声也能将其吓得嚎哭半天,父母是又着急又生气,难免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进行一番精神肉体上的侮辱。

有人认为教育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不让孩子受伤就算是完成任务了,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则是视若无睹,家长没有以身作则,可想孩子以后会成长成什么样子的。

有些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胆小懦弱,什么都不敢做,就连一丁点的响声也能将其吓得嚎哭半天,父母是又着急又生气,难免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进行一番精神肉体上的侮辱。

有父母会认为孩子哪会懂得“侮辱”这样的书面词,我想说孩子是明白的,而且理解的非常透彻,美国5个月大的男娃娃,亲生母亲去世,姨母口中唱着妈妈生前唱的歌曲他都会伤感,更何况是两三岁这样的幼儿呢。

哲哲是姑妈表姐家的儿子,家住农村,姑妈姑父也都是实打实的农村劳动者,对孩子的管教教育也是置若罔闻,周围的左右邻居大概也都是将孩子的管教忽视,只觉得小孩子好养活,只要吃饱了穿暖了没有危险就可以了,到了上学的年纪送进学堂,其余的就是老师的事了。把责任全部推给老师,自己置身事外去了,而老师同样的一个人哪里顾得了整个班级的孩子,能糊弄就糊弄过去了。这一连串的推卸责任,到了最后将孩子推向了没教养的深渊。

灯节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去姑妈家做客,吃完晚饭正好赶上了放烟花,牛牛没有见过老家里的烟花,兴高采烈的跑了出去吵着自己要放烟花,大家高兴都出去了,谁也没有理会窝在角落的哲哲。

我走过去拉了哲哲的手,发现他的小手颤抖的厉害,我问“怎么了?”,哲哲看着我没做声低下了头,我心里明白了他是在害怕,可是为什么哲哲不敢叫妈妈,让妈妈带着他?

刚满三周四个月的哲哲虽然年纪比牛牛要大5个月,但是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小年纪害怕烟花的响声我是理解的,但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他害怕而不敢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讲?

随后我叫了表姐,让他看看哲哲,我叫不起来哲哲看烟花,毕竟我不是他们家的常客,有点眼生胆怯可以理解,但是他的妈妈应该不至于连孩子都叫不起来了吧!

但是之后的一幕更加令我吃惊,表姐上前一把拉起来孩子,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大吼大叫的将哲哲数落了起来,什么你这个当哥哥还不如人家牛牛弟弟、什么这么大了胆子还这么小、什么就看着烟花能吓死你啊、什么就你这样的以后也跟你爸爸一样是个不成器的东西、然后还威胁的讲,赶紧出去跟弟弟玩,否则没你的晚饭吃。

此时我愤怒到了极点,看着哲哲眼里含着泪花一动不动的杵在那里,心里是又疼又感到悲哀。忙拉了孩子向外走去。

可想而知孩子的胆小怯懦有一部分是表姐吼出来的,大声的吼叫孩子并不会是您的孩子多么多么的上进,反而会愈加差劲。

科学讲:人的大脑有个特性,对习惯的东西常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哲哲的表情来看,这种事情不是一次两次了,索性孩子是习惯了。

表姐的那一番话在管教孩子方面犯了数不尽的错误:严重的伤害了幼小哲哲的自尊心、打击磨灭了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在生活学习方面缺乏应有的信心、长时间的对孩子大吼大叫,使得孩子变得怯懦不堪,更让孩子以后遇见什么事情都会想着妈妈的吼叫而找各种借口、另外严重的扭曲了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印象,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亲只是一个没出息的人等等。

1. 耐心倾听: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但是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管教孩子,关键是要找出原因,从源头下手。像哲哲这样,妈妈应先冷静下来,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为什么害怕。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2. 放下身段:面对倔强的孩子,父母可以放下身段来同孩子做协商,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是这样做往往会激化矛盾,叫他不要他偏要。这时,父母不要总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

3. 让孩子去体验后果: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你再怎么吼叫也是无用的。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亲自试验一下证明这是危险还是不危险。

4.最重要的一点,当没什么方法能代替训诫的时候,父母可以训诫,但是注意千万不能带上自己的爸爸或者是妈妈,因为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是至高无上的,而且父母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为自己的孩子做典范,如果在训诫的时候经常以双方其中一个的弱点来说话的话就会伤及你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极其不利。


本文来源: http://baby.ew86.com/a/20160311/1274930.html

责任编辑:梁燕君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