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哭才能抱,这靠谱吗?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6/4/15 来源: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哭了不能抱,不哭才抱”的育儿理念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那么这个真的靠谱吗?

我认识一个五岁的女孩丫丫,以懂事著称。

见人打招呼,对小朋友懂得谦让,最难得的是,她从来不哭。摔倒了拍拍腿自己爬起来,想要某个玩具妈妈不给买也不死缠烂打,认识这个女孩的妈妈们都说:“要是我家孩子这么省心,我也敢生二胎。”

有一天,丫丫到我家里来做客,起初还玩得风生水起,一会却不说话了,一个人低着头坐在角落,我凑近去询问,她抬起头时竟然满脸是泪。问其原因,才知道是自己随身带着的几个指套娃娃不见了。

丫丫的妈妈见她哭了,马上怪她不坚强,不就是丢了几个指套娃娃吗!也至于哭?丫丫马上擦掉眼泪,强忍住悲伤。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她所有的懂事都变得如此冰冷恐怖。

丫丫长成今天的样子,与她的妈妈信奉“哭了不能抱,不哭才抱”的育儿理念息息相关,这个所谓的“哭声免疫法”是美国一位名叫约翰.华生的儿科医生提出的,通过家长对孩子哭泣的反应让孩子产生条件反射,让他们知道哭泣是不能得到抱慰的。

这个方法在网上广为流传,很多妈妈争相效仿,因为看着孩子哭却忍住不抱比较虐心,很多妈妈败下阵来,而那些坚持到最后的虎妈就显得格外“出色”,以锻炼出一个不爱哭的孩子为荣。

比如这个丫丫的妈妈,曾经在丫丫襁褓的时候,听着她哭得变了声音都能忍住不抱。

我只想说,这是亲妈吗?

好吧,短期内,她的确是训练出了一个不哭的孩子。但是,丫丫的心理真的强大、健康吗?

曾经有一个孩子,他的父亲脾气异常火爆,他13岁时被父亲抛弃,与母亲相依为命,受尽同龄人的嘲笑,成为学渣,打架入狱,成长经历不堪回首。

好在他16岁时浪子回头,开始研究心理学并修成正果,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与环境的刺激有关。

他就是约翰.华生医生,他还有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随机挑选一个,我就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任何类型的人物,例如商人、医生、或者乞丐、小偷,不用考虑他们的天赋和任何遗传因素。

华生医生童年时爱的缺失使他的“哭声免疫法”里包含着对儿童内在需求严重的忽视。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奏效,却让人不敢苟同。毕竟我们的孩子,不是可以任意调教的动物或机器人。

华生的几个孩子在他的调教下,无一成才,反而都不约而同的拥有怪癖的性格,喜欢酗酒,热衷自杀。 在他的理论影响下生长起来的孩子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甚至精神分裂。因此他的这一理论已经被欧美很多国家反思和摒弃,可惜我们身边的很多妈妈竟然还在盲目效仿。

面对孩子的哭泣,你会怎么做?

在餐馆,我看到有的妈妈把孩子放在身边的童车上,孩子哭得惊天动地,妈妈却依然吃得有滋有味,有人劝她:“抱抱孩子吧。”她却说:“孩子哭的时候,不能惯着。”

也有这样的家长,当孩子大哭时,家长会指着他的鼻尖说:“我数三下你马上闭嘴。否则……”

这样的画面更是很常见:妈妈在前面头也不回地走掉,孩子在后面哭着追……

也会有家长,在孩子受委屈时,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抱着他,任他哭泣。

孩子的哭泣应该被允许吗?孩子一哭就抱会造成孩子玻璃心吗?

那要看孩子的哭闹属于哪种类型:

1、无理取闹。

例如,孩子为了得到心爱的玩具而在商场地面上撒泼打滚。很显然,这种情况是不该被允许的,但这时应该采取讲道理和冷处理的方法,切忌粗暴地打断孩子。

2、释放负面情绪。

纵然是大人,在受伤和委屈时也需要“求安慰”,何况是孩子。

有效地帮助孩子释放悲伤不仅应该被允许,而且十分必要,但允许孩子哭,却不要让他哭太久,妈妈首先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然后恰当的引导孩子通过其他方式释放悲伤。

3、有需求时的求助。

当孩子还比较小,尤其是在婴儿阶段,母亲的怀抱会让他们觉得这个陌生的世界的安全的,而一直哭泣却得不到回应会慢慢让他们对世界产生绝望。哭泣是他们唯一一个向母亲求助的方式。当他们不舒服时,比如饿了、困了或是尿了,他们不通过哭来求助,难道是通过笑吗?

当一个孩子变得十分独立和懂事时,我们都希望同样伴随他的是自信和强大,而不是像一只雏鹰一样,因为被推下山崖,除了拼命飞翔,就只有死路一条。

妈妈的怀抱,是一个无论我们长到多大,回忆起来都能让我们充满力量的所在。在孩子的童年,我们应该给足他。

听丫丫的姥姥说,丫丫睡觉时总是会蜷缩成一团,把被子裹得紧紧的,我想,她需要一个怀抱,你觉得呢?


本文来源: http://baby.ew86.com/a/20160415/1293691.html

责任编辑:梁燕君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