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胎教什么时候开始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6/10/28 来源:《亲子》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现在都讲究科学性的孕育方式,其实还包括了胎教。所以现在的准妈妈,为了拥有一个良好的孕期 以及对肚中的胎儿更好的发育,都纷纷寻求一些科学性的胎教方案,但往往就是孤漏寡文,有时候胎教观念还不符合逻辑性,所以来看一下,孕妇胎教什么时候开始,孕妇胎教要注意什么。

一: 孕妇胎教什么时候开始

胎儿在大约2个月的时候,脊柱就已经形成,而且皮肤也开始有了“感觉”;大约在4个月的时候,胎儿的听觉器官就已经成形,可以听见宫外的声音并作出反应;大约在6个月的时候,胎儿就已经有了开闭眼睑的运动,特别在孕期最后几周,胎儿已经可以运用自己的视觉器官感觉光的刺激了。因此孕妇可以根据不同的时候,对胎儿实行不同的胎教。

胎教在起床后,下班后,午睡后,晚上睡觉前,每次在有胎动的时候进行,起初3-5分钟,适应后15分钟左右,音乐最好是一些柔和的音乐(交响乐不适合),音量在45分贝为宜,每天2-3次,音乐胎教是胎教中最有成效的,不要频繁的更换音乐。

孕妇胎教什么时候开始

孕妇胎教什么时候开始

二:胎教有什么方法

1、音乐胎教

在怀孕16周时,就可以用声波来刺激胎儿的听觉器官,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可以选择在胎动时进行,一般在晚上临睡前比较合适,声音强度以65~70分贝为适宜,音量大小相当于成人隔着手掌听到的声音强度。选择的音乐应该是平缓流畅、轻柔欢快的旋律,比如一些钢琴曲、古代名曲、大自然的声音等,最好选用经过医学界优生学会审定的胎教音乐,不宜用迪斯科、摇滚乐等太过刺激亢奋的音乐。还要注意千万不能把收音机直接放到孕妇腹壁上给胎儿听,一定要隔一段距离。

2、对话胎教

在怀孕20周时,胎儿已具备听觉功能,父母温柔的说话声均可以传递给胎儿,特别是父亲低沉浑厚的声音,更容易给胎儿留下深深的印象。此时父母应该经常和胎儿交谈,可以呼唤胎儿的小名,希望宝宝听爸爸妈妈的话快快长大。这样婴儿出生后哭闹时再唤之小名,会给孩子一种安全感,使其很快安静下来。同时,这样也可以增进夫妻的感情,还能把父母的爱传递给胎儿,对胎儿的感情发育有很大的好处。注意对话内容不要太过复杂,最好在一段时间内反复重复一两句话,便于胎儿的理解记忆。统计表明:经常与父母“交谈”的胎儿出生后的口语表达、演讲及社交能力都很好。

3、抚摸胎教

婴儿的天性就是需要抚摸,时常轻轻地抚摸胎儿,可以形成良好的触觉刺激,以促进胎儿大脑功能的协调发育。可以在每晚睡觉前先排空膀胱,平卧床上,放松腹部,用双手由上至下、由右向左轻轻抚摸胎儿,每次持续5分钟到10分钟,注意一定要轻柔,这样可以传递亲情,让胎儿感受到母亲的爱。

4、拍打,触压胎教

怀孕24周后,可以在孕妇腹部明显触摸到胎儿的头、背和肢体。从这时起,每晚可以让孕妇平卧在床上,放松腹部轻轻拍打、触压胎儿,可以锻炼胎儿肢体肌肉的力量,使胎儿出生后肢体肌肉强健,抬头、翻身、坐、爬、行走等动作都发育比较快。注意当胎儿出现烦躁不安的时候,要立刻停止刺激,改为轻轻地抚摸,以免发生意外。

5、光照胎教

孕27周后,胎儿的大脑可以开始感知外界的视觉刺激。怀孕36周后,胎儿对光照刺激就开始有了应答反应。所以在怀孕24周时,可以每天在胎儿觉醒时定时用手电筒照射孕妇腹部胎儿方向,每次5分钟左右,以利胎儿视觉的健康发育。但注意切勿用强光照射刺激,且照射时间不能过长。

胎教的好处

胎教的好处

三:胎教的好处

1、由于受过胎教的宝宝感音能力较好,每当听到母亲说话声、脚步声或摆弄食具的响声就能停哭。若在睡前播放胎教音乐或母亲哼唱催眠曲,婴儿就能很快入睡,容易养成规律的昼夜生活规律,使父母得到较充分休息。

而一些未经过胎教的婴儿经常哭闹难哄,夜间哭闹频繁。经常爱哭的婴儿常常性格古怪,不听劝说,上学后常常是过于爱动和不守纪律的学生。

2、受过胎教的宝宝出生后2天-3天就会用小嘴张合同大人“对话”,模仿大人吐舌、咂舌、张口等面部表情,能自已找到乳头,较早学会逗笑,两个多月就认识父母(未受过胎教的婴儿一般要满3个月后才认识父母),3个月会做藏猫猫的游戏(未受过胎教的婴儿一般要到4个月-5个月才会),3个多月就能听懂自已的名字(未受过胎教的婴儿一般要到6个月-7个月才行)。

3、受过胎教的婴儿满月之前会发出除啼哭以外的发声,两个月会发几个元音,4个月会发几个辅音,5个月-6个月发出的声音可以表达一定的意思,使母亲明白宝宝是饿了还是要大小便,使母亲照料起来更方便。


本文来源: http://baby.ew86.com/a/20161028/1415581.html

责任编辑:jingzhou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