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准怎么算排卵期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7/4/25 来源: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月经不准怎么算排卵期?如果月经不规律,就不能按照常规的方法来测算了,需要通过其他的方法,比如B超、排卵试纸等方法。

众所周知,通过月经可以推算出女性的排卵期,但是如果女性朋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月经不准了、不规律了,甚至出现了月经紊乱的情况,这样就无法通过月经准确的测算排卵期了,那么月经不准怎么算排卵期,下面小编就向大家介绍四种测算排卵期的方法,希望对女性朋友有所帮助。

月经不准怎么算排卵期

月经不准怎么算排卵期

第一:B超监测排卵情况。

月经不准怎么算排卵期?通过B超监测排卵,可以直观地看到卵泡的发育情况和排卵情况。

如果只是想了解有无排卵,那么在排卵前做一次和排卵后做一次就可以了,如果想要同时了解卵泡的发育情况,并且作为把握排卵的依据,那么一个周期正规的卵泡监测应该这样安排:

以28天周期的来讲,

【第1次B超】:在月经的第8天左右,了解有多少个卵泡同时发育,以及较大卵泡的直径。

【第2次B超】:在月经第10天左右,可以看到1-2个优势卵泡,并能计算卵泡生长的速度。

【第3次B超】:月经第13天左右,恰恰在排卵前,这时B超会出现卵泡周围透声环,有经验的医生会告诉你,卵泡应该在24小时内排卵,

这样,既能看到排卵前卵泡的大小,又能计算出第10天后卵泡生长的实际速度。高年资医生,还可以告诉你卵泡发育的质量好坏。

但是仅仅看到优势卵泡并不代表排卵,因为有一部分人,卵泡虽然能长大,但不能排卵,比如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卵泡能长大30mm以上,甚至更大,但不排卵。所以,到了排卵以后的时间也要做一下排卵监测。

【第4次B超】:刚刚排卵后第14天左右,卵泡已经消失或显著缩小5mm以上,子宫直肠隐窝内可见液性暗区4~6mm,甚至更多。需要大家了解的是,如果B超监测与任何的其他排卵监测手段出现矛盾,以B超监测为准。

第二:测量基础体温

测定基础体温可准确地掌握自己的排卵期。基础体温测定是指经过6-8小时睡眠后,醒来未进行任何活动(如说话、进食或起床等)所测得的口腔体温。按日期将所测得的体温记录相连成曲线,称为基础体温曲线。

正常的有排卵的基础体温曲线图是呈双相的曲线,有明显的高温区与低温区。高温区和低温区的温差一般在0.3℃-0.5℃左右。那么排卵日到底在哪天呢?是基础体温最高的一天还是最低的一天呢?

一般来说,排卵日是在基础体温最低的那一天。排卵前,我们的肾上腺会分泌少量孕激素,所以大家的基础体温就呈低温状态,一般36.2℃左右。当我们排卵的时候,由于卵泡发生破裂,我们体内的雌激素就会急剧下降,导致体温降低。等排卵完毕之后,黄体就开始大量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这样一来,我们的体温也会急剧上升了。基础体温在排卵后24-48小时内升高。

第三:排卵后一周检测孕酮的数值

在正常女性的月经周期里,排卵前卵泡期的孕酮水平较低,低于2 ng/ml,排卵后卵巢黄体产生大量孕酮,血液中孕酮浓度迅速上升;黄体成熟的时候,也就是排卵后七天左右,血孕酮浓度达高峰,可以达到15-32.2ng/ml或更高,然后不断下降,月经前期恢复到整个月经周期中的最低水平。

因此,根据孕酮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在判断有没有排卵中,如果黄体中期,也就是月经周期28天中的第21天,如果孕酮》5ng/ml提示排卵,小于5ng/ml提示无排卵。

第四:排卵试纸监测排卵

女性在生活中还有一个非常方便的监测有无排卵的方法,那就是排卵试纸。如果检测线比标准线强或一样强,表示即将要发生排卵。因为在卵子快成熟的时候,下丘脑接到雌激素正反馈的信号,然后让垂体前叶赶紧分泌黄体生成素,形成坡度非常陡的黄体生成素释放高峰,也就是黄体生成素峰值,这个血中的峰值引起排卵,大多数卵泡在24小时内排卵,尿LH峰值比血中的峰值晚4-6小时,因此,尿LH峰后的大多数人在20小时内排卵。

但是当下排卵试纸设定标准并一致,而每个人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只用一种试纸可能出现连续阳性,或者没有阳性。因此,可以同时用多个品牌的试纸一起测就可以了。当然,由于它是间接的测量黄体生成素,所以,准确性还远远不够,需要在使用的时候同时用B超来印证,找到自身用排卵试纸测试排卵的规律。

通过上文我们的介绍,相信大家都知道月经不准怎么算排卵期了吧?如果女性朋友的月经很有规律就可以通过月经时间来推断自己的排卵期,如果月经不规律就可以按照上面小编教大家的方法进行测算。最后还是要提醒女性朋友,如果长期月经不规律,就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确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月经不准,并积极的进行治疗。


本文来源: http://baby.ew86.com/a/20170425/1483088.html

责任编辑:mahz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