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为什么不能太胖?如何控制体重
- 2016/3/13 来源:好孕之家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孕妇如果太过肥胖,容易引起和加重孕期水肿的情况。此外,肥胖易引发各种并发症,比如:妊高症、蛋白尿、糖尿病等。
那么,孕妇为什么不能太胖呢?孕期体重飙涨对自己和宝宝有什么不好呢?如果孕期体重飙涨,该如何合理控制呢?
孕妇为什么不能太胖?
孕妇如果太过肥胖,容易引起和加重孕期水肿的情况。此外,肥胖易引发各种并发症,比如:妊高症、蛋白尿、糖尿病等。过度肥胖的孕妇易诞下巨大儿,但如果胎儿过大,将给分娩带来阻碍因素。临床上,肥胖孕妇发生过期妊娠,难产、需要剖宫产的比例比正常体重的孕妇要多得多。因此,孕妈不要无限制的增长体重,孕期体重增长应在12公斤以内。
孕妇肥胖要注意什么?
1.不宜高脂肪饮食
你应该注意限制脂肪类较高的食物。平时的米饭、面食等不应超过每天的供给标准。少吃脂肪较高的肉类,如羊肉、牛肉,但是可以选择脂肪相对较低的鸡肉、鱼肉、虾、蛋类等。少吃油炸品、坚果等脂肪量高的食物。
2.不宜高糖饮食
脂肪类食物进食减少,孕妈你的饥饿感往往也会加重。你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来缓解你的饥饿感。但是,注意不要经常吃那些含糖量高的水果哦。比如榴莲、葡萄、荔枝等的含糖量就很高,可能导致你患上糖尿病。你可以多吃奇异果、苹果、橙子,可以帮你更好的补充维生素等营养。
3.不宜高钙饮食
很多孕妈习惯在孕期大量进补钙片,大量的喝牛奶、吃钙片,补充维生素D。但是专家认为,孕期补钙过多,可能导致胎儿患高血钙等疾病。正常情况下,孕妈在孕早期每天只需800mg的钙质就足够了。孕中后期可逐渐增加到1100mg。你只需从日常的肉类、鱼类、蛋类等饮食获取就可以。
4.不宜过度咸食
科学家研究发现,过度咸食可能引发高血压的发生。吃的盐越多,就越可能患妊娠高血压。它可引起孕妇眩晕、头痛头晕、胸闷、眼花等不良症状,严重的话还会危及到胎儿健康。专家表示怀孕期间孕妇每天摄取的盐分不应超过6g。
5.合理平衡膳食
肥胖孕妈每天应合理平衡膳食。每天摄入热量约9209千焦,其中纯蛋白质约75g。若能使你的饮食结构中,动物蛋白占总蛋白量的2/3则最佳。
6.重视产前检查
肥胖孕妇更应重视产前检查。及时发现胎儿异常,以便医生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在预产期到来前,要加强产前监护,必要的话可提前入院候产。你还可以在产前做一次B超检查。看你的宝宝体重是否异常,是否出现了“巨大儿”,以便做好充足的产前准备。
本文来源: http://baby.ew86.com/huaiyun/yfbj/20160313/1275641.html
孕妇为什么不能太胖?
孕妇如果太过肥胖,容易引起和加重孕期水肿的情况。此外,肥胖易引发各种并发症,比如:妊高症、蛋白尿、糖尿病等。过度肥胖的孕妇易诞下巨大儿,但如果胎儿过大,将给分娩带来阻碍因素。临床上,肥胖孕妇发生过期妊娠,难产、需要剖宫产的比例比正常体重的孕妇要多得多。因此,孕妈不要无限制的增长体重,孕期体重增长应在12公斤以内。
孕妇肥胖要注意什么?
1.不宜高脂肪饮食
你应该注意限制脂肪类较高的食物。平时的米饭、面食等不应超过每天的供给标准。少吃脂肪较高的肉类,如羊肉、牛肉,但是可以选择脂肪相对较低的鸡肉、鱼肉、虾、蛋类等。少吃油炸品、坚果等脂肪量高的食物。
2.不宜高糖饮食
脂肪类食物进食减少,孕妈你的饥饿感往往也会加重。你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来缓解你的饥饿感。但是,注意不要经常吃那些含糖量高的水果哦。比如榴莲、葡萄、荔枝等的含糖量就很高,可能导致你患上糖尿病。你可以多吃奇异果、苹果、橙子,可以帮你更好的补充维生素等营养。
3.不宜高钙饮食
很多孕妈习惯在孕期大量进补钙片,大量的喝牛奶、吃钙片,补充维生素D。但是专家认为,孕期补钙过多,可能导致胎儿患高血钙等疾病。正常情况下,孕妈在孕早期每天只需800mg的钙质就足够了。孕中后期可逐渐增加到1100mg。你只需从日常的肉类、鱼类、蛋类等饮食获取就可以。
4.不宜过度咸食
科学家研究发现,过度咸食可能引发高血压的发生。吃的盐越多,就越可能患妊娠高血压。它可引起孕妇眩晕、头痛头晕、胸闷、眼花等不良症状,严重的话还会危及到胎儿健康。专家表示怀孕期间孕妇每天摄取的盐分不应超过6g。
5.合理平衡膳食
肥胖孕妈每天应合理平衡膳食。每天摄入热量约9209千焦,其中纯蛋白质约75g。若能使你的饮食结构中,动物蛋白占总蛋白量的2/3则最佳。
6.重视产前检查
肥胖孕妇更应重视产前检查。及时发现胎儿异常,以便医生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在预产期到来前,要加强产前监护,必要的话可提前入院候产。你还可以在产前做一次B超检查。看你的宝宝体重是否异常,是否出现了“巨大儿”,以便做好充足的产前准备。
本文来源: http://baby.ew86.com/huaiyun/yfbj/20160313/1275641.html
情感
保健
养生
心理
保健
疾病
教育
保健
心理
保健
婴儿
幼儿
保健
生活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