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24小时需注意的七大重要事项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1/9/23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完成了整个产程,和宝宝的皮肤接触也结束了,但你暂时还不能离开产房。为你接产的助产士或医生会对你继续观察,2个小时以后才会把你送回产后母婴之家。

  重要的2小时

  完成了整个产程,和宝宝的皮肤接触也结束了,但你暂时还不能离开产房。为你接产的助产士或医生会对你继续观察,2个小时以后才会把你送回产后母婴之家。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为了观察子宫的收缩情况。尽管产后出血等异常情况很少发生,但密切观察仍是很重要的。你要耐心等待,如果你感觉渴了,就喝点水,感觉饿了,也可以吃些易于消化的食物,最好能睡上一常见。有护士和亲人在你身边,你一定要充分放松,这样你才能够快速恢复体力,争取早下奶。接下来就要哺育你的宝宝了,这时休息对你很重要。

  回到母婴之家

  2小时过后,你回到了母婴之家,也就是产后病房。从这时起,你就会和宝宝在一起。产院为新生儿专门设置一张能够推动的婴儿床。哺乳后就把宝宝放在小婴儿床上,你则躺在大床上休息。刚刚出生的新生儿离开母亲,可能会有不安全感,喜欢躺在妈妈的身边,疗养妈妈的气味,更喜欢妈妈抱着,聆听妈妈的心跳。如果你的宝宝喜欢这样,除了喂奶,让宝宝更多躺在你身边,分娩后前3天,除了喂母乳,你尽量不要老是坐着抱你的宝宝。在产院中可能会比较吵,探视的人也比较多,该休息的时候,你就告诉周围的人,你要休息,这对你和宝宝都好,只有保持好良好的睡眠和充足的营养才能为宝宝准备充足的乳汁。

  睡觉、食欲与排尿

  产后当天,你可能会感到有些疲惫,当睡意向你袭来时,要毫不犹豫地闭上眼睛睡觉,这对你产后恢复是非常有帮助的。有的产妇,产程比较顺利,没有经过太大的体力消耗;有的产妇尽管体力消耗比较大,但凭借身体好,耐力很大;有的产妇产后心情激动,异常兴奋。这些都会使产妇没有一点疲劳感,也没有睡意,像没有生过孩子一样,和周围的人谈笑风生,面对刚刚出生的可爱宝宝更是不舍得闭眼,直到感到疲劳,可能已经过去大半天了。你可不要这样做,即使你没有一丝的疲劳感和睡意,也要注意休息,不要让你的身体透支。产后是否要马上吃范本?没有硬性规定,要看你当时的情况。如果你在产前吃得很好,没有呕吐,产后没有马上要吃范本的感觉,也不必非吃不可。如果产后你有很好的食欲,想马上吃些范本,要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产后进食不要一次吃得太饱,以免消化不了。一定要争取在产后当天顺利自然排尿,不要超过产后8小时,这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无论你在什么时候有尿意,都要马上行动,产后不到8小时,你还不能自行如厕,这并不影响你排尿,如果需要你在床上或床边排尿,你一定要这样做,如果你的会阴比较痛,要勇敢些。如果你能争取在产后8小时内自然排尿,你就免除了导尿的可能。

  缓解产后疼痛

  当产后的疲劳过去后,你开始感觉腹部一阵阵的疼痛,这是子宫收缩引起的。如果你是自然顺产,子宫收缩引起的腹痛,对你来说不算什么,只是轻微的疼痛。如果你是无痛分娩,或在子宫阵缩发动前就做了剖腹产,产后子宫收缩引起的腹痛,对你来说可能就明显了。但无论哪种情况,产后子宫收缩引起的腹痛,都不会很剧烈,通常情况下像比较显着的痛经那样。如果你做了会阴切开或会阴撕裂缝合,产后会阴疼痛会让你感到难受,试着变换一下体位,如仰卧躺着,双膝屈曲并拢是否能使疼痛缓解。如果你感觉疼痛有所减轻,就这样做,采取能缓解你疼痛的体位。如果疼痛让你难以忍受,就告诉医生,医生会为你想一些办法。总之,产后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努力寻求解决办法,任何不愉快的心情对你产后恢复都没有好处。多睡觉对人来说是很好的,一觉醒来,你会感觉身体轻松了很多,疼痛也缓解了很多。精力充沛,心情就会随之快乐。

  没有不会吸吮的宝宝,也没有不会喂奶的妈妈

  产后24小时了,这时的你看起来很有精神,身体上所有的疼痛都会减轻,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不但能自行如厕,走起路来也轻盈了很多。乳房开始发胀,宝宝已经能很好地吸吮妈妈的乳头,如果你有乳头凹陷或其他影响宝宝吸吮的问题,医生和护士会教你纠正方法,指导你如何正确给宝宝哺乳。在这里我要告诉新妈妈们,在刚刚给宝宝哺乳的时候,你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一定不要着急,没有不会吸吮的宝宝,也没有不会喂奶的妈妈,你要充满信心。用母乳喂养你的宝宝是最佳的选择。当宝宝吸吮乳头时,你可能会感觉有些腹痛,排出的分泌物也多了起来,这是好消息,宝宝通过吸吮妈妈的乳头,帮助妈妈子宫收缩复原,清除残留在妈妈子宫内没用的范本,宝宝得到了营养,妈妈也获益。


本文来源: http://baby.ew86.com/a/20110923/397353.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小林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