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剖腹产率全球第二!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3/10/21 来源:医网病友论坛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有人认为,要降低剖腹产率,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医院剖腹产的监管,只有加强了对医院的监管,将剖腹产比例纳入对医院的考核之中,才能真正起到效果。

  现象3

  新兴消费观念

  宁愿花钱挨刀

  记者在网络上抽查采访全国各地近50位孕妇后发现,有32人明确表示将选择剖腹产手术,原因是剖腹产只需二三个小时,而自然生产则要十六七个小时,有人担心在此过程中会发生不可预知的情况,还有些担心助产时产钳会伤害孩子。

  广州市儿童医院一位从事多年产科工作的医生告诉记者,剖腹产率偏高,有“80后”人群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因素,无法承受自然生产带来的痛苦。另外,现代消费方式也影响了“80后”的分娩消费观。

  该院一位产科专家表示,“现代医疗科学的发达,确实使选择剖腹产的产妇容易获得心理安全感。”她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很多时候,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明码标价时。“80后”正是在经济能力和科技水平共同推动下,对孕育子女产生了新的消费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没有必要面对生殖痛苦的同时,也努力在消费层面破除消费社会“新穷人”观念,渴望被贴上新时代的消费标签,被同龄人和现代消费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

  记者了解到,一般顺产费用在三四千元左右,而剖腹产至少要花费两倍,但对于选择剖腹产的许多新生代80后产妇来说,花钱多少不是关键,反倒是父辈们劝说他们选择顺产的举动,倒像是消费欲难以被激发的“新穷人”,让他们反感。

  现象4

  医院也有苦衷

  动刀好过顺产

  不可否认,剖腹产率偏高与医院多少是有关系的。

  有医生表示:“这是由医院的评估体系决定的,拿顺产来讲,医生护士陪着产妇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能生产就算是顺利的了。医护人员费这么大力气,评估起来还不能算是‘做手术’,考核结果提不上去。而剖腹产手术通常1个小时就会结束。付出与收获的比例,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此外,剖腹产的花费是顺产的两倍以上,为了经济利益而鼓励产妇进行剖腹产的情况,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医生为了增加收入,常常对产妇说:现在剖腹产已经是小手术了,比自然分娩舒服得多。还有医生说:剖腹产的小孩比较好,为孩子挨一刀值,还能避免身体变形,有的医生甚至干脆在孕妇住进妇产科时,先灌输顺产的疼痛和风险,给产妇造成心理恐慌,接着讲解剖腹产对母婴的种种好处,如此之后,还有多少产妇敢选择顺产?

  也有妇产科专家告诉记者,剖腹产急剧增多,跟目前产科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也有很大关系。现在欧美国家剖腹产比例一般都很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充足的医护人员为产妇服务,特别是产中,专业的助产师可以很好地引导产妇顺利分娩,减轻痛苦,选择顺产的孕妇自然就很多。“而在中国许多医院,产科医护人员与产妇的比例严重失调,根本做不到为产妇贴身服务,顺产的时间最长的可能要一天,医院抽不出这么多人来陪着。”相比之下,剖腹产是一条“捷径”。

  反思

  调整入学年龄

  改革考核方法

  南方医院儿科主任李春富说,剖腹产一直是解决难产生育或者抢救新生儿的一个辅助手段,但并非最佳的生育方式。剖腹产手术增加产妇大出血和感染的机会,产后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可能是自然产的10-30倍。剖腹产的孩子是感统失调的一个高发人群。如果一个剖腹产的孩子,到了两三岁以后还有吃手和咬笔头等习惯,除了心理焦虑的因素外,就要警惕是不是有感统失调的问题了。

  “从某种程度说,剖腹产是我们人类抗击痛苦,获取生命产生时间的自主方式,但无法忽略的是,在人类自主选择的世界之外,还有硕大无比的自然世界,我们在自然中繁衍生息,依赖着它。人类世界也必然需要遵循自然界优胜劣汰、生生不息的自然伦理。”李春富说。

  如何缓解日益上升的剖腹产比例?有产科专家称:改变人们的认识可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推广无痛分娩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据了解,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针对很多产妇为了孩子读书,在8月份集中剖腹产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建议,儿童入学年龄应该做弹性调整,只要本年内能满6岁的孩子,都可以在9月入学。

  有人认为,要降低剖腹产率,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医院剖腹产的监管,只有加强了对医院的监管,将剖腹产比例纳入对医院的考核之中,才能真正起到效果。

推荐阅读:

怀孕早期的特别提醒

孕妈妈怀孕晚期最佳睡姿

怀孕晚期的营养切勿忽视

简单的调养 让怀孕变得更轻松

怀孕这么吃肥胎不肥人

怀孕了一日三餐要怎么调整?

怀孕期间安胎切勿过度

六大征兆教你轻松确认是否怀孕


本文来源: http://baby.ew86.com/a/20131021/981563.html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苏菊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