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话”或是孩子的情绪排泄物

医网微信 扫一扫

微信号:ewsos1
手机扫一扫
关注医网官方微信
随时关注健康

  • 2015/3/21 来源:搜狐母婴
  • 相关内容

医网摘要:3-6岁阶段的孩子如果对“尿屎屁”津津乐道,那是与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的。就像婴儿围绕“口欲”去感知世界和自己的关系一样,“脏话”或许是幼儿情绪的排泄物,借着这个载体,体验并发展着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随着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的发展,脏话也有不同的类型。

  模仿语言。幼儿没有是非观念,别人一句骂人的话,觉得好玩,也跟着使用。这种脏话通常不是孩子基于自己的经验创造出来的:如“混蛋”“神经病”等。如果得到强化,容易形成习惯性“脏话”,并且在冲突的关系中有选择地使用。

  自然而然创造出来的语言。通常是孩子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觉得好玩的“脏话”,指那些和生殖器直接相关的脏话。如“臭屁”、“屎粑粑”、“臭死了”、“尿你身上”等。这种“脏话”通常是带有愉悦的感觉,非恶意攻击使用较多的游戏语言。

  面对爱说“脏话”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办?

  理解幼儿的心理过程,心理上接纳这是正常的发展现象。当我们读懂孩子,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时,父母听到“脏话”时,就更可能有智慧地处理。

  简单禁止,反倒可能会强化说“脏话”的意愿。

  因为我们容易从成人的视角去解读儿童的语言,有的父母一听到孩子说“脏话”会比较焦虑,担心孩子养成坏习惯,努力想要纠正,消除在萌芽状态中。结果,父母越是想要纠正,孩子说“脏话”的行为反而有可能固定了下来。简单禁止通常只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强化了被禁止的行为。

  一次我和儿子各自拿着东西回家,儿子也抱着一些相对于他较重的东西,走到楼下,邻居奶奶看到了要帮助他:“哎哟,怎么拿得了呢?”儿子说:“我能拿得动。”奶奶还是好心地过来正伸手帮忙,儿子忽然说,“你是臭屁奶奶!”奶奶有些尴尬。

  我为了表示歉意,严厉地对儿子说:“不许再这样臭屁臭屁地说,尤其不能对长辈这样说话!”过了一会儿,儿子坏坏地说:“妈妈,你不让我说,我怎么就老想说‘屁屁’呢?”


本文来源: http://baby.ew86.com/a/20150321/1060761.html

责任编辑:王晶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